如何能更好地預測和評估座椅的長期乘坐疲勞度
在競爭白熱化的汽車市場,座椅的“第一印象”——入座瞬間的包裹感、柔軟度與支撐性——已成為主機廠的必爭之地。然而,真正的用戶體驗之戰,發生在用戶與之相處的第30分鐘、第2小時,乃至一整天的長途駕駛之后。“長期乘坐疲勞度” 才是衡量一款座椅成功與否的終極標尺,它直接關系到駕駛安全、乘客健康與品牌忠誠度。
那么,如何穿透“瞬間驚艷”的表象,在研發階段就精準預測一把座椅在長期使用中的抗疲勞性能?這需要一套融合了前沿科技與深度洞察的系統性工程方法。
一、 解構疲勞:從感官信號到生理根源
長期疲勞并非單一維度的感受,而是多重生理與心理因素疊加的結果:
1、靜態肌肉負荷: 為維持坐姿,腰部、背部、頸部肌肉群需要持續收縮。不合理的支撐會導致部分肌肉群過度緊張,最終引發酸痛。
2、局部壓力集中: 坐骨結節、大腿后側等關鍵部位若壓力過高,會壓迫血管與神經,影響血液循環,導致麻木與不適。
3、微動與振動的累積效應: 持續的低頻振動迫使核心肌群不斷做功以穩定身體,這是一種不易察覺但消耗巨大的疲勞來源。
4、熱濕舒適性的惡化: 長時間乘坐,座椅面料與發泡的透氣性、散熱性不足,會導致接觸面汗液積聚、溫度升高,加劇不適感與煩躁情緒。
二、 預測疲勞:從“測量物理量”到“模擬人體反應”
傳統的短期舒適性測試對此無能為力。我們必須引入更高級的測試與仿真手段:
1. 基于時間序列的客觀物理測試
- 動態壓力分布追蹤:
- 不再只測量某一時刻的壓力圖,而是在長達1-2小時的模擬測試中,持續記錄壓力分布的演變。觀察壓力峰值是否隨時間推移而增高、壓力分布是否從均勻變得集中、接觸面積是否因疲勞而減小。這是評估血液循環與局部舒適度的關鍵指標。
- 長時動態振動譜測試:
- 使用六自由度振動臺,不再僅進行短時的掃頻測試,而是復現一段長達數小時的典型長途路譜(如混合城市、高速、鄉村道路)。通過安裝在假人上的加速度傳感器,分析振動傳遞到人體各部位(特別是臀部與脊柱)的累積能量,評估其對核心肌群的持續負荷。
- 材料長期性能表征:
- 對座椅發泡進行動態疲勞測試(如數萬次的加載-卸載循環),并測量其壓縮永久變形率和剛度衰減曲線。一款優秀的發泡,應在長期使用后仍能保持較高的回彈性和支撐性,而非被“坐塌”。
2. 引入生物力學與生理學深度監測
- 表面肌電圖(sEMG)量化肌肉活動:
- 邀請真人被試者,在其腰部豎脊肌、多裂肌等關鍵肌肉群貼上電極。在長達數小時的模擬駕駛/乘坐實驗中,持續監測肌肉電信號的活動水平。一款抗疲勞性好的座椅,應能使相關肌肉的電信號維持在較低且平穩的水平,不會出現隨時間的明顯增高或異常波動。
- 微環境與熱生理監測:
- 在座椅與人體接觸面布置溫濕度傳感器,記錄整個測試過程中接觸面微氣候的演變。同時,使用紅外熱成像儀觀察測試前后被試者腰背部表面的溫度變化,評估座椅的散熱性能。持續的高溫高濕環境是導致疲勞和煩躁的直接因素。
3. 構建數字孿生,實現虛擬預測
- 高級人體模型與疲勞算法:
- 在CAE仿真軟件中,建立包含肌肉、骨骼、軟組織的精細化數字人體模型。將座椅的CAD模型和發泡材料的本構模型導入,進行虛擬長時間靜態和動態仿真。通過內置的肌肉代謝率、組織壓迫等生物力學算法,計算機可以在物理樣件制造前就預測出特定時間點下肌肉的疲勞程度和軟組織內的壓力分布,為設計提供前瞻性指導。
三、 評估體系:從主觀感受到數據關聯
長周期主觀評價是驗證所有客觀數據的金標準。組建專業的評價團隊,在標準化的長測路線(如4小時連續駕駛)后,不僅要求其給出整體的疲勞度評分,更需要依據詳細的評價清單,對腰部、背部、臀部、腿部的具體感受進行量化描述。
最終,通過大數據分析,將客觀物理數據(如壓力、肌電、溫濕度)與主觀疲勞評分進行關聯性建模,從而找到影響長期疲勞度的最關鍵工程參數。這使得“舒適性”從一個藝術性的描述,變成了一個可預測、可優化的科學目標。
賦能未來座艙:慧通測控的全周期舒適性測控方案
長期乘坐疲勞度的精準預測與評估,離不開專業的測試設備、場景模擬能力與數據解析技術。北京沃華慧通測控技術有限公司作為汽車測試領域的資深服務商,可為車企提供 “全周期、定制化” 的座椅長期疲勞度測試解決方案,助力突破 “僅關注瞬間體驗” 的局限。從“瞬間驚艷”到“久坐不倦”,是汽車座椅品質的終極飛躍。
